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还不能与国际社会实际地位相匹配。这种落差必将影响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
中国标准“走出去”是提高国际话语权的具体抓手
标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综合体现。大力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让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接受和采用中国标准,是一个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具体抓手。
标准是当前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单个产物之间的差异化竞争逐步演变成所在行业的标准竞争,控制或影响标准的制修订成为市场竞争新的焦点,标准竞争优势是一个国家(地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分配更多利益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作为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依托先进的技术标准掌控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导权。
掌握了标准就掌握了国际竞争的话语权。标准是当前国际竞争最重要的话语体系,标准竞争的胜利者可以在相当长时期内控制相关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创新方向,对国际市场产生广泛的控制力和行业领导力。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就是产业竞争的主导权,谁掌握了这一话语权,也就掌握了国际市场竞争和价值分配的话语权。
标准“走出去”是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的实际抓手。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涌现中国标准,不断发出中国标准的声音,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
中国标准“走出去”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坚实基础
中国标准“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实现国际化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一个步骤,取得了不小成绩,为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坚实基础。
直接推动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截至2013年底,已有142项由我国提交的提案正式发布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同时,中国公司也有非常积极的表现。中兴通讯和深圳华为两家公司在国际标准领域就已经完成了从“学习者”到“参与者”再到“重要参与者”甚至“主导者”的角色演进,成为国内公司走向国际标准舞台的典范。
通过产物出口、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将中国标准打入国际市场,让国际市场接受中国的标准。在对外工程承包中,不少项目使用的就是中国技术标准,所涉及的标准被应用到了印度、阿联酋、蒙古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力争实现从输出“产物”到输出“技术”,再到输出“规范标准”的跨越。由一个标准体系带动背后系列产物、技术、管理、设备的整体走出去,已成为业界的广泛共识。
引入国际因素进入中国标准化活动。跨国公司、国际标准化机构通过技术提供、标准联盟、标准化教育等途径广泛深入地参与到中国国内标准化活动。他们的参与,使中国标准的国际性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已成为中国标准进入国际市场,打造中国形象,形成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
中国标准“走出去”构建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障碍
中国标准走出去还没有达到在标准领域全面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的层次,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障碍。
“中国标准”的国家形象没有深入国外市场,国外市场对中国的标准不知晓,不接受。长期的对外工作中,更多的是适应国际市场的标准要求,较少推广自身的技术标准。在国际标准领域,多为国际标准的被动“接受者”、“使用者”,主动“参与制定”、“主导制定”的机会不多。“中国标准”作为一个整体还未在国际市场形成良好的形象与影响。
国际标准化领域对中国标准“走出去”工作整体上的围堵。中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角色从国际标准被动的接受者逐步转变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一些国家基于对中国的误解或者对中国崛起的担心,采取各种手段来掣肘中国标准的国际化工作,从拒绝来自中国的标准提案,到阻止中国专家参加国际标准会议等等,形成一种对中国标准进入国际市场围追堵截的局面。
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冲突,不被国外消费者所认同。这些冲突既有技术指标、标准体系方面的硬性冲突,也有语言文字、文化背景方面的软性冲突。比如中国标准的英文版本问题,尽管已经加快进度翻译,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没有清晰的英文版本,要让中国标准在国外被接受,可能性几乎为零。
中国标准“走出去”构建国际话语权的战略选择
国际话语权的构建要经过“从无到有”到“由点带面、逐渐张扬”再到“深化影响”的过程。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也需要实施战略性标准化政策。
强化标准引领市场发展、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作用。将标准政策提升到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平行的高度,强化其在引导产业和技术发展中的作用。选择有国际竞争优势和外部性强的产业,比如“高铁”,率先突破,以国家之力推进其标准制订和国际化,形成中国标准走出去的坚实基础。在国内外市场营造使用中国标准的氛围,树立中国标准的国家形象,让国内外民众普遍知晓、认同、接受和使用中国标准。
推进对外活动中的标准战略,创造国际舞台中主导标准话题的机会。将标准内容引入对外政治经济谈判中,如“一带一路”的整体战略中,强化中国标准输出、标准互认、区域标准共建等话题的讨论。推动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中组建区域性标准化组织。在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国际重大问题上,宣传和推广中国标准。鼓励按照中国标准设计、施工的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在对外援助中,对能够认同、接受中国标准的受援国家,给予资金与项目上的倾斜。推动“中国标准”与“中国设计”、“中国生产”和“中国资本”的深度融合,全面带动中国产物与服务的整体出口。
提升中国标准的国际化能力。采用国际市场认可的方式组织标准制定,运用国际规范术语进行表述,提供多种国际语言版本。实施人海战术,推动国内标准化专业人员大规模进入国际标准化机构,从基层工作人员到机构领导层,立体争取国际标准话语权。优先安排和鼓励“标准族”项目,围绕优势产业和优势技术,针对整个产业链制定标准,在公司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标准输出的“联合舰队”,共同进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