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导读闭 环保行业可以构建开放性的行业平台,按产业链顺序细分整个行业,并将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构成生态经济系统,使其更符合提供环境保护核心功能、政府决策和公众服务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路,更好地与智慧城市对接。
环保行业可以构建开放性的行业平台,按产业链顺序细分整个行业,并将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构成生态经济系统,使其更符合提供环境保护核心功能、政府决策和公众服务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路,更好地与智慧城市对接。
智慧城市是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一种理念和模式,是现代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已有500多座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其中,290座城市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300多座城市和移动、联通、腾讯、蚂蚁金服等公司签订了智慧城市建设合作协议。据估算,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市场规模可达4万亿元。
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推动环保产业融入其中是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共同发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可以说,环保产业与智慧城市相生相伴。一方面,智慧城市的治理和运营需要绿色发展理念,与环保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对污染源监控、饮用水水源监测、辐射安全、排污收费、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环境应急、环境预警、环境执法、环境投诉、建设项目审批等内容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认知与管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
另一方面,环保产业也需要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拓展。传统环保产业专注的只是单一的某一个点,如工业治理、清洁生产、市政工程等,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割裂、彼此分离。而智慧城市是系统化、整体化、动态化的治理模式,环保产业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拓展运营和服务范围,系统地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目前,环保产业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仍是一个相对新鲜的理念,尽管环境监测、智慧水务、智慧环卫等智慧环保项目已经在我国部分城市投入应用,但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环保产业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能力较弱。目前,仅在环境监测等少数领域,信息化、智慧化的演进趋势显着,其他领域智慧化痕迹并不明显。现阶段智慧环保主要体现在大量监测数据的收集,而对于大数据的深度挖掘、整合分析及加工提升等方面的能力则明显不足,更缺乏基于大数据提出的对城市建设乃至国民经济政策具有影响力的分析。
其次,环保产业的运营机制与智慧城市发展不适应。传统环保行业的运营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例如只做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而没有将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垃圾清扫、垃圾收运、垃圾分类指导等环节纳入进来。服务对象仅仅是政府或公司,也没有针对客户。因此,整个系统处于割裂状态。环保的概念更多局限于污染治理的角度,未将安全、职业、卫生等要素统一考虑进去。
再次,环保产业的技术、工艺及运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如环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掌握不足、高素质人才队伍缺乏等。同时,环境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滞后,体制与机制不顺畅,难以适应智慧城市层出不穷的应用需求。
最后,环境信息共享的范围与协同能力尚不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不愿共享环境数据资源,公司没有足够利益,也难以贡献大数据。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待提高。
笔者认为,要推动环保产业融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实现统筹发展。强化国家、地方层面对于环保产业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规划与行动计划。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与操作办法,制定行动路线图,规范产业协同标准。进行跨部门、跨产业的工作协调与项目推进,打破各部门、各行业的部门割裂和本位主义,将绿色理念、生态环保、节能低碳等概念在政策上真正打通。
第二,整合全产业链,拓展运维范围。环保产业需要延长上下游产业链,构建统筹、协调、系统的运营与管理模式。环保行业可以构建开放性的行业平台,按产业链顺序细分整个行业,并将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构成生态经济系统,使其更符合提供环境保护核心功能、政府决策和公众服务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路,更好地与智慧城市对接。
第叁,强化技术支撑,回归服务本位。环保产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有足够的技术支撑。可通过以下方式保持技术领先:一是内生式发展,引进高端人才,加强技术创新。二是外延式并购,通过并购整合,获取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另外,环保公司要回归服务本位,提升其服务运营能力。在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中,环保行业要打破各环节的割裂状态。将服务延伸至客户端,因而服务水平就成为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第四,借助专业平台,深度挖掘数据。随着环保产业相关上下游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对数据挖掘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而环境大数据本身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又是制约智慧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获取高品质的环境大数据,一方面需要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开放共享,搭建环保大数据云平台;另一方面,要借助专业化的公司和专业化的人才,对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系统分析。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