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臻美、严谨理性的日耳曼民族
标准主义、完美主义
精准主义、专注主义和实用主义
一直是这个民族奉承的信条
这些文化深深地根植“德国制造”
成为百年传承的“工业精神”
曾经有记者采访德国的一位职业教育专家,那位专家聊起一个故事:中国一着名公司引进一批德国设备,装配说明书上写明某处螺钉要拧七圈半。中国技工实际装配时有时拧七圈,有时拧八圏,认为两种做法的紧固程度差不多。德国人说那不行,规定七圈半就得七圈半。这是德国本土设备装配长期总结的最佳紧固度。
这名德国职教专家很认真地强调,这恰恰是德国职业教育要让学徒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灵活性和创造性是产物研发阶段允许和鼓励的,但生产实施过程必须一丝不苟。
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职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容不得一点“灵活性”。不光普通技工如此,技师更甚。技师职责之一是保证产物质量,按职教专家的说法,技师头衔本身就会促使他对操作马虎“零容忍”。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德国是职业技术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历史悠久,它是世界上首先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的国家,其“双元制”堪称“职业技术教育”的典范,下面循着历史的轨迹探询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脉络,以求获得一些启示。
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视为政府、社会、公司与个人的共同行为,是德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原动力,是公司生存与竞争的手段,是个人生存最重要的基础及个性发展、感受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认可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公司界人士更是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产物质量,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因此,德国社会上上下下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这就是所谓文化传统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
德国45%失业者未受过职业技能培训 再次就业困难重重
德国《图片报》曾经报道,来自德国联邦劳动局(叠础)的消息称,目前德国的失业者大多存在职业技能较差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再次就业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报道称,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德国45%的失业者没有受过职业技能培训,这一比例在前一年为42%。但是,提供给失业者的工作岗位中只有16%不需要专业的职业技能。劳动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仅有少部分失业者会从就业市场的发展中受益。”
在德国,职业技能是公司选择的主要因素,一旦缺失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术,那么就面临失业的临界点了。
职业技术培训是“工匠精神”的基础
从公司家到工人,从职业教育机构到质量监管部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可以说是贯穿德国实体经济各个环节的一个重要软实力。从实际操作层面看,这种软实力获得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德国对技工、技师、技术员和工程师等应用型人才分层次、标准化的培训。这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对各级技能证书的获得有统一量化的质量把关,更重视实际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训。“工匠精神”过硬的基础是人才过硬。
纵使工业发展阶段有别,照搬德国经验会水土不服。但是中国工业化要升级,把好各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关同样是关键。德国政界不断强调,应用型专业人才短缺会威胁德国实体经济竞争力,的确在理。借鉴国外经验,学的不应是形式,重要的是学习系统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的精髓。
习近平:“中国需要‘德国质量’”
相比较而言,客观地来说,中国只是大国,还不是真正的强国,甚至可以说离世界强国还有很远的距离,而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成熟社会所应具有的人文精神,成熟市场经济所必须的敬业、诚信、认真、实在的职业道德精神。
作为一个老工业国,德国已成为发达国家,德国的质量为世人所称道,作为一个优秀民族,德意志的现代民族精神已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作为以实现民族复兴为梦想的中国,需要“德国质量”,更需要“德国工业精神”。
当今的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虽然路程还很远,但要从大国走向强国,从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应该深刻思考,一个强国一个成熟社会的基石是什么?这块基石不应是别的,它应该是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行的现代人文精神、现代民族精神,才应是习近平主席说出“中国需要‘德国质量’”的深刻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