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至4月1日,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出席第四届核安全峰会。
本届峰会以“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为主题,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应邀出席,是加强核领域全球治理的一次重要会议。
自2010年首届峰会举行以来,核安全峰会已成为国际核安全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中国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本届峰会上,中国将为凝聚核安全国际共识、深化核安全国际合作、培育核安全文化、加强核安全机制建设带来什么样的新方案?国际社会充满期待。
”
天下之患 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
直到今天,对国际社会而言,核安全依然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
比如,有人认为核领域全球治理尚属小众话题,不值得兴师动众;有人完全排斥,主张“零核能”;也有人试图剥夺发展中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纷繁复杂的观念、不同利益的博弈,一方面揭示了核安全面临的“共识挑战”,另一方面呼唤着切实可行的“安全方案”。
且随着恐怖主义在全球的泛滥,恐怖分子利用核装置来发动袭击的威胁正在增加。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核恐怖主义不再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2005年,“基地”组织就曾在网站上公布了一本说明手册,详细介绍如何利用浓缩铀制造“脏弹”。
而美联社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存在着一些专门贩售核材料的黑市,获取核材料的经济代价和技术要求都已不再高昂。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言,哪怕是仅发生一次核恐怖主义攻击,都将“给世界带来永远无法弥合的改变”,“我们必须行动起来阻止这样的灾难发生”。
习近平在峰会上特别强调,“打击恐怖主义必须摒弃双重标准。无论恐怖活动打着什么旗号、针对哪个国家、采取何种手段,都要坚决予以打击。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标本兼治,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何开发利用核能备受关注。
对这些关切,习近平在本届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做出回应,“中国是核电发展最快的国家,同时保持着良好核安全纪录。海牙峰会以来,中国在核安全领域又取得了新进展”。
这些新进展包括很多内容,既有“将核安全纳入国家总体安全体系,写入国家安全法”,也有“国家核安全示范中心已经提前一年竣工并在北京投入运营”,还有“今年2月,中国和美国成功举行首次年度核安全对话”。
除了这些新进展,对于未来,习近平也表示,“中国将继续加强本国核安全,同时将积极推进核安全国际合作,分享技术和经验,贡献资源和平台”。他宣布中国未来将围绕核安全做这五件事: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核安全观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持久性,就在于它与习近平主席反复阐述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理念一脉相承;之所以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有助于构建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有助于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于核安全来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核心要义。
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
应对核安保领域面临的新形势,国家对于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坚持安全第一的要求,为切实提升核安保政府管理的技术支持能力,保证我国核电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于2011年成立了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
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的事业单位,是直属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国家核安保管理技术支持单位,承担国家核安保、核材料管制、核进出口管理等有关技术支持,开展政府间核能交流合作等工作,并负责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的建设、运行和管理。
此外,随着国际恐怖主义的蔓延和发展,特别是美国“9.11”事件之后,核安保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2010年4月召开的首届全球核安全峰会期间,中美两国元首达成共识,决定在华联合建设核安保示范中心;2011年,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对于建立核安保示范中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2016年3月18日早晨,坐落于北京市房山区的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的大门缓缓打开。这一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规模最大、设备最全、设施最先进的核安全交流与培训中心,正式落成并投入运营。
除了拥有各种最先进、最完备的实验测量仪器,这个中心还拥有响应力量训练及演练设施。演练场能够模拟风雨雷电各种极端天气,可以用于训练安保人员全天候作业。该示范中心的落成是中美两国在核安全领域合作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更是中国不断加大自身核安全能力建设,大力推动全球核安全进程的一个缩影。
从自身到国际,从合作到分享,在参与构建国际核安全体系进程中,中国始终与世界同行。加强核安全是一个持续进程。核能事业发展不停步,加强核安全的努力就不能停止。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核领域全球治理,同各国携手合作,构建“核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核安全峰会虽然落下帷幕,但我们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始。”习主席话语坚定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