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10年里,移动数据、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永久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个女士站在拥挤的列车中间,但从她手机上的闪光却告诉周围的陌生人,其实她并不在那里。她已经从这里偷偷溜走,成为社会网络上闪烁着的一个节点。
上个月的一个下午,我去坐地铁,正好是上班高峰。地铁里挤满了人,似乎整座城的人都在移动。但即使在这样一个没有落脚点,连呼吸都是别人“光合作用”过的密闭空间里,人们还是有办法在夹缝中找到手机的容身处,开始默默地滑动手指。那一天我被五个人拿手机紧紧地包围着。车到站了,车门即将关闭的最后一刹,其中一个低头族才拽着手机脱门而出。
这是朋友顿和我分享的故事。她顿了顿,继续说着她的地铁见闻。就在那一天我看到的另一幕却让我感动不已。接着她掏出手机,找出那张让她久久不能平复的照片。
这是两个素不相识的老人,但是一张报纸就能让他们打破对陌生人的尴尬,享受一份报纸带来的温情。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一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木然冰冷的面孔,人和人前胸贴后背,挤得这么近,却又距离极远。另一种,却变成了她和笔者分享的“怪闻”。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情况?顿看着我,说着她总结的结论,科技的发展是造成这份孤独感的罪魁祸首。
真的是这样吗?科技不但没有让我们变得更快乐,反而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科技时代的孤独,谁来陪伴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发展的步伐,让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其中网络作为一种社交平台,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交流方便。但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和顿一样也有人质疑社交网络让人越来越疏离。
在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中,我们的眼神、神态、语调、动作都都逃不了对方的“法眼”,而社交网络最大的不同就是多了一层互联网媒介。这层媒介就好似一扇屏风,使我们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表达自己。
但是,这种看似不怎么针锋相对的社交方式,却很难让我们交心。对方发过来的文字、表情图究竟蕴含着什么深意?他为什么回复得这么慢?在这样你来我往的推敲中,双方产生了强大的距离感,造成了更大的孤独和空虚。而且,由于社交网络没有边界限制,我们的朋友开始变得越来越多,而朋友这个词的含义也在量增的过程中发生着变化。在虚拟社交中,“朋友”间的交流,往往是通过评论、点赞、转发实现,这种“隔空搔痒”的交流给不了我们心里慰藉,于是我们越发感到孤单。
如果说社交网络引发孤独只是个例的话,那么认为科技造成孤独的人还可以列举出一大堆例子来。现阶段,智能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家居、安防、电视、汽车等硬件仿佛一夜间都拥有了智能的魔力。这些极具魔法的产物,让人类将爱好、生活习惯都集聚到一个物体上。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地从虚拟产物中索取本该由与人交往而获得的满足。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发少得可怜,孤独就开始趁虚而入了。
尤其是一旦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带来孤独将不再是一个伪命题。当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了解主人一切喜好,能和人用自然的语言对话,甚至比朋友还贴心的机器人时,我们还会去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吗?还是说,我们会像现在驻足智能手机一样,将理想化的社交关系都集中在机器人身上?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需要我们苦心经营的人际关系,也许都不再是问题。而这,或许就是我们孤独的开端。
虚拟社交不能替代现实
然而,否定科技让人类变孤独的人,观点同样鲜明,证据同样充分。
有研究指出,“社交网络不会让人们感到更孤单。相反,频繁地更新状态会减少孤独。因为更新勤快的人会感到自己和朋友们联结在一起。”这一点也得到社交网络用户的赞同,“我无聊的时候就会去看微信,因为这样可以很好地打发时间。”换句话说,人们对社交网络的依赖,其实是源于内心的孤独。
事实上,不少人认为科技带来的孤独只是表象。人类天生就有扩大社交,加强交流的欲望。从以前的飞鸽传书到驿站,写信再到打电话,甚至到现在的邮件、微信语音视频,都是源于人们对交流的渴望,其本质都是面面相交的延伸。像人类传播的演进一样,社交网络、智能硬件甚至人工智能的人气井喷,并不意味着传统社交时代已经终结。它只是提供了另一种工具,让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多样,并让亲自见面变得更有意义。
人文咳嗽不能让技术吃药。现今的智能社交平台只是工具,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人怎么用它。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亲自与别人见面,也可以决定是否进一步交往或只是电话联系。从这点来讲,人们感受到孤独,是因为他们选择了用一个手机界面将自己与别人阻隔开。
另外,从本质上讲,社交需要有真实的体验交流。只有把网络社交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形成真正的人脉关系,才能体现社交的价值。可是,一旦把平台上的虚拟社交完全替代现实,那么我们也只能在这个充满“虚假”亲密感的平台上无奈地“享受”孤独。
结语:科技是否加深了人类的孤独呢?对于这一样,笔者甚至学界都没有明确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科技的发展对人际关系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只有从自身需求出发,并合理利用,我们才能摧散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