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 作者:[美]安东尼·汤森 译者:赛迪研究院专家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司机可以提前知道拥堵情况,建筑物能自动降低能耗,电力系统可以移峰填谷控制供电……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越来越有感知力,由钢筋、混凝土建成的城市中有庞大的计算机神经系统。”未来城市的每一寸肌肤里都将有智能的细胞,它能充分感知外界的变化,进行自我调适,并与外部达成良好沟通,实现城市效率与效能的最大化。这是来自硅谷未来研究所主管安东尼·汤森在《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中为我们描绘的智慧城市的美好景象。
该书与以往探讨“智慧城市”书籍不同之处在于,安东尼努力寻找人、技术、城市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既看到了世界各地的先锋城市在探索智慧化建设旅途上的成败得失,也分析了技术与人相互依托、彼此作用的关系。作者更看重技术与人、城市的终级关系,在对未来的预言中重申了人作为技术主人、城市主人的核心地位。
理想中的智慧城市,它首先应能够应用技术解决我们面临的现实难题,它要拥有应对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机、优化城市楼宇功能的解决方案,比如书中提到通过智能技术的控制,优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而对其他能源的使用仅仅成为备选项。其二,通过智能控制系统使城市的整体运转更加有序,合理调度各种资源,比如实现对道路交通的智能化疏导、对城市公共服务的智能调配。其叁,是让人们的连接更加顺畅、高效。上述目标,无疑仍属智慧城市的浅表功能,而“智慧城市”指向的终极目标是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人与环境的关系更和谐。智慧城市理应在建立起公共空间的同时也释放出更多的个人空间,重新赋予城市公民以自由活力,建立起新的城市公民秩序。
智慧城市的建设当如培育一棵大树,它需要丰厚的文化土壤,良好的城市基因,并需要城市主人的悉心培育。大树的主干便是人对智慧化优质生活的渴望,利用智能系统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让城市更宜居、和谐、幸福。而后在大树的主干上,各种智能创意自由发展,它们共同吸收大树的养分,分枝、开花、结果,和谐共生,形成生机盎然的智慧生态系统。
智慧化系统不能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所有问题,我们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脚踏实地规划、研究、解决城市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借打造智慧化城市的契机,重构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流失的人文精神,使城市成为全新的集聚创新精神的社会发展动力引擎,这比打造“智慧城市”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