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无人机行业发展正处于井喷期——技术的革新和应用,为无人机产业描绘出诱人的商业前景,引得众多公司争相进入研发、生产领域。
据悉,世界无人机市场规模在未来10年(2014-2023年)将达到 673亿美元。其中,大约356亿美元将用于无人机生产,287亿美元用于无人机技术研发和实验设计,20至30亿美元用于无人机维护服务。
即便市场前景巨大,无人机产业迄今在国内外还没有一部系统的技术标准。西北工业大学摆微博闭无人机研究所副所长郜晓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标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用无人机发展的瓶颈。
在第十七届高交会上,世界无人机系统协会主席Peter Blyenburgh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他认为,国内无人机公司在国际标准参与方面严重滞后,并呼吁国内公司积极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中。
中国无人机处于中游
《21世纪》: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中国无人机发展处于什么水平?
Peter Blyenburgh:我们谈无人机发展,军用和民用两者是要有区分的。一般来说,军用领域要求满足高精尖的技术要求,民用领域则主要在于满足大量的市场需求。综合这两方面发展情况来看,由于部分技术方面还未达到领先水平,目前中国无人机发展基本处于中游水平,既不是最顶尖,也不是末端。
《21世纪》:在您看来,中国无人机发展如何实现从中游水平向顶尖水平提升?
Peter Blyenburgh: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让整个行业明白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重要性。目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无人机领域尚无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相关标准均还在制定中。如果中国不尽快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并有效利用它,就会被其它行业标准制定者渐渐排除在外。
《21世纪》:目前,中国的大疆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已经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我们是否可以由此认为,中国在民用无人机领域已经处于一个相对上游的位置?
Peter Blyenburgh:很遗憾,这两个概念不能等同。对大疆公司来讲,尽管目前它在特定细分市场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它这部分业绩。如果大疆在国外的销售不遵守国际市场标准和准则,那它这部分市场份额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迅速下降。大疆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他们去年就加入了国际无人机系统协会,非常积极地参与到国际无人机标准制定中来,通过与全球接轨,了解无人机在各个层面、各个级别、各个国家发展的状况。
《21世纪》:目前,中国无人机发展正处于一个井喷期,在价格战、产物同质化方面的趋势让人担忧。您觉得,在行业发展的这个阶段,应该怎样引导它?
Peter Blyenburgh:所有技术的发展都是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产生的。然而在中国,我发现有很多很聪明的人在发明新的技术、新的无人机,但是他们的出发点不是市场需求,就是觉得这个点子还不错。如果你不是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去研究技术的话,是走不长久的。同时,现在无人机的市场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中国很多公司在国内自己玩自己的,它们跟国内的行业联系在一起,但是并没有跟国外的产业接轨。
《21世纪》:目前,整个行业是如何推进无人机标准的制定的?
Peter Blyenburgh:说到无人机标准,一定要分清军用和民用,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产物安全标准和认证标准。民用无人机方面,以航空无线电委员会、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等为例,他们都是某一方面的标准制定者。尽管它们都只是针对有人机、通用航空(包括商用航空)等领域进行标准制定,并不专门针对民用航空无人机领域,但这些组织(对无人机标准制定)有最后决定权。它们把跟无人机相关的具体课题移交给一个由欧洲各国家的民航局一起成立的组织——JARUS(欧洲无人航天器标准制定联合局),通过JARUS把具体任务指定给“关键决策者顾问组织”,再由这个组织负责制定无人机机身、操作以及各个技术产物等具体的安全标准。其中,我们国际无人机系统协会负责25公斤以下小型无人机产物的安全标准制定。
所有标准不会一下子全部出来,肯定是循序渐进的。最紧急的产物安全标准可能最早出来,今后会陆续出来各种标准。有些标准可能几个月就能制定出来,有些可能要持续几年。
中企未真正进入国际平台
《21世纪》:那么,当前中国在这些标准制定中的参与状况是怎样的?
Peter Blyenburgh:在我们的推动下,中国政府目前已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欧洲无人航天器标准制定联合局(JARUS),但还远远不够。在公司层面上,除了大疆,目前尚无中国公司参与任何国际标准制定组织。中国公司要想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必须先成为标准制定组织的成员组织中的一员,但目前并没有中国公司是标准制定协会下属的成员单位,在国际无人机组织里也基本听不到中国公司的声音。国际无人机系统协会是全球最大的无人机协会组织,下面有3000多个会员,但只有4个会员来自中国,中国无人机公司还没有真正进入国际平台。
《21世纪》:您认为,为什么中国公司没有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
Peter Blyenburgh:首先是没有接收到这方面的信息;其次现在无人机标准制定协会的文件都是英语来做的,中国的无人机公司很少有能力用双语去做这件事情;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没有航空航天的背景,不知道航空航天领域标准的重要性以及作用。如果他们不参与这个标准制定,在某一个节点上开始就要去遵循别人制定的标准。
《21世纪》:那么对中国无人机公司来说,应该如何避免这样的后果?
Peter Blyenburgh:中国的标准制定一定要在中国进行,中国的所有公司应当参与制定这个标准。与此同时,需要设立和国际无人机行业接轨的机构,能在国际无人机行业代表中国的声音。在中国无人机行业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领军人物。这个领导和领军人物不能只是政府。
《21世纪》:那么,国外的公司就有航空航天背景吗?
Peter Blyenburgh:不是的,国外的也没有。这就是为什么在航空航天界大家认识到一个问题,需要教育无人机厂商知道航空领域的安全规则和法规。无人机必须要遵循这个法规,不然是没法健康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