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始于2012年,谷歌眼镜的亮相,让2012年成为“可穿戴设备元年”。叁年时间过去,作为具备部分计算功能、可连接手机及各类终端的便携式配件,可穿戴设备“家族”已经人丁兴旺,目前包括手表、腕带、眼镜、头盔、服装、书包、拐杖等多种形态,产物品种令人眼花缭乱。
对新科技更有兴趣的80后和90后是可穿戴设备的购买主力,说到此,不得不提到一部80后和90后大多看过的动画片,叫《名侦探柯南》。在这部1995年就开始放映的动画片里,作为侦探,柯南的眼镜可以用来定位追踪,功能和如今手机地图中的位置共享有一拼。
那么问题来了,拥有这样功能的眼镜,到底在现实中有多大实用价值?毕竟,不是每个消费者都是做侦探的。这恰恰就是可穿戴设备需要直面的问题,将原有的普通生活配件添加上部分计算机功能,但是这些功能真的是消费者需要的么?并且,这些功能往往和已有的手机功能重复,甚至需要手机配合才能实现。
事实上,很多可穿戴设备功能少,体验感较差,技术水平相对于其它同类电子产物而言,并无竞争力。
低端产物如可显示运动数据的手环,其功能并不比手机中的运动类础笔笔多了多少。而高端产物如智能手表,其电池使用时间往往有限,当一块手表需要每天充电时,消费者对此体验感如何,不言而喻。
可穿戴设备往往比同类电子产物或同类生活配件价格更为昂贵。很多可穿戴设备的产物质量良莠不齐,在原有的生活配件上加一些电子产物和简单功能,变冠以可穿戴设备功能的牌子,售价立马上涨。